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南粤大地涌现出一大批躬耕教坛、坚守初心的优秀教师,他们以匠心育桃李,以爱心暖人心,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教育的华章。我校王树春、王艳、陈多友三位教师被评为2025年“南粤优秀教师”并获表彰。本网特推出“南粤优秀教师”系列报道,聚焦广外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故事与实践智慧。
他们或走在国内小语种教育前沿,推动科研创新平台与技术的发展;或深耕国际经济安全与财务管理的教育与研究;或专研国际政治领域,引领学生了解国际政治风云。他们的事迹,是教育初心的生动诠释,也是新时代教师精神的缩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同时也向每一位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教育者致敬!
陈多友:坚守三尺讲台 绽放师者初心
陈多友,中共党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译审,文学博士,从教36年,始终扎根外语教育与研究一线,长期专注于日语语言文学及区域国别学的教学与学科建设。他主讲《日本近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赏析》《日汉汉日互译》等课程,承担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建设任务,出版教材70余部,发表论文9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获政府采纳。在教学改革方面,他担任全国唯一教育部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负责人,积极探索数字化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上,他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国家奖学金及各类竞赛大奖。其所授课程与学科建设成果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并曾获“校级教学名师”、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

陈多友
在广外的课堂上,陈多友总能用他沉稳的声音,将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经典与现实人生紧密相连。文学并不只是纸上的文字,而是师生之间有温度的对话,他主讲的《日本近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赏析》入选省级一流课程,他本人也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作为广外首批名誉院长,他始终走在学科建设前沿——牵头成立“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日语与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研究委员会”,主持建设全国唯一的教育部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并在教育部亚洲校园项目中担任秘书处首席顾问,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三十余年孜孜以求,他用实际行动回应了那些沉甸甸的荣誉: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颁发的“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称号,以及日本国际人才・科技创造协会“协同发展奖”。
自1989年踏上讲台以来,三十六载春秋,他每学期承担的课程多达六门以上,仅2023年就完成394.4个课时。无论是在讲台上点亮学生的眼神,还是在赛场边为选手鼓掌,抑或在深夜伏案批注的那盏灯光里,他始终以赤诚之心守护教育事业,见证并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作为本科生班主任,他定期召开班会,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所带班级在升学和就业方面均表现优异。在硕士培养中,他常在图书馆与学生探讨研究计划,逐字逐句修改论文,在他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下,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也有人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对博士与博士后指导中,他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在期刊发表论文,在各类学术活动中与国内外同行展开交流。无论是在课堂上、图书馆的讨论桌前,还是在“人民中国杯”国际大赛赛场,都能看到他与学生并肩学习、共同探索的身影。
在潜心教学之外,陈多友始终怀揣着更宏远的教育理想——推动学科建设和平台搭建。他牵头成立“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日语与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研究委员会”,让国内外学者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交流舞台,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为教育部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全国唯一)的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勇敢尝试数字化教学改革,打破地域壁垒,让更多学生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他还主导建设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从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都进行了系统革新,推动广外日语专业在全国率先树立起标杆。
而在更宽广的视野里,陈多友把个人追求融入国家战略。他深知小语种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开设10个亚非语种专业,并助力设立区域国别学研究博士点,为国家培养紧缺的国际化人才。同时,作为教育部“中日韩亚洲校园”项目中方创始人,他承担起促进三国教育交流的重任,担任教育部亚洲校园秘书处首席顾问。
在丰富教学与人才培养实践的同时,陈多友在科研领域也成果斐然。三十六年来,他笔耕不辍,现已出版教材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11篇研究报告被政府采纳,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对于丰硕的教学成果,他总是归功于团队与时代的机遇,如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等。正如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总是相辅相成,互相成长的,人与人的相遇需要缘分,教与被教也也充满了机缘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