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3:40,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石塚晴通来到六教B301为我们介绍和讲解了以“和”精神为中心的日本人的常识和道德。我院日语系系主任丁国旗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访泽教授等老师以及日语系06级全体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石塚晴通讲叙以“和”为贵
陈访泽主持讲座
道德与法律相通
石塚晴通以《日本书纪》第三十二卷中,推古天皇在推古十二年四月制订的道德规范(岩崎本(十世纪中期写本))为例子,首先介绍了这本道德规范的历史。从十世纪后期开始,就不断地改善,到了十一世纪后期就变成了以柔软和缓和为基本的训例;到了十五世纪的宝德三年就发展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然而,十五世纪的文明六年(1474)后,舍弃了柔软和缓和的基本,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变成了和经济政治相一致的道德规范。
《日本书纪》
时至日本近代,特别是到明治时代,中央集权的产生令宪法和道德规范更加与行政,经济以及国家体系相统一。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从以前到现在的宪法,无论是内容或是顺序都已经不一样了。天皇已经不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做,发表出来的律法都是与多数人的意见相一致的。另一方面,日本也渐渐变为以政治经济为基础发展,为了做到不和政治对立,历代制订法律法规的日本人都在努力维持道德和法律的平衡,石塚晴通认为,日本当代的宪法,与其说是法律,到不如说是道德律。这样的道德规范,历代的天皇,总理大臣都会很认真仔细地研读背诵,以助自己的管理。
以“和”为贵是核心
日本道德规范的核心是以“和”为贵。日本在入学和入社的演讲中,无一例外都会提到“和”的精神,要和身边的人好好相处。日本现在的道德基本是“一心”,指与周围的人达成一致。复数的价值观,是日本人的特点。在对待同一件事情,双方可以持不同的看法,两方的看法都成立,即使别人的意见不一样也不能够生气,应该心平气和地处理。另外一个特点是对于外来的文化,知识,可以立刻接受,并迅速地将其日本化,与日本的社会实际达成和谐。其中,他特别提到了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佛教最初是在印度发起的,之后传入日本,并在日本盛行,它的教义是普渡众生,无论多坏的人都能够得到洗礼,改过向上,营造的是一个解决烦恼的形象,一个和谐宽容的形象,这便与日本人“和”的精神不谋而合,这也正是佛教流行于日本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样的“和”,有时也为日本人的生活带来不便。例如,日本人在听取别人意见的时候,为了不为演讲者感到负担,他们总能够微笑着听着,这种微笑往往让人误会他们是已经接受了演讲者所表达的意见,而事实常常是相反的,微笑,有时候只是一种氛围,并不表示同意。虽然如此,“和”精神还是贯穿着日本人的生活的。
从训诫看“和”,从生活看“和”
推古天皇道德书的内容是对古代朝廷官员及国民进行道德劝诫,主要体现了儒家、道家、佛教的一些重要思想,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日本人的道德意识及国民性。石塚晴通为我们讲解了里面的几条训诫,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生活基本态度。
在日本,工人从早做到晚,或着是长时间地,紧凑地工作,被认为是美德。然而在他与其他国家的接触上看,大部分国家都不认为这是好的,在生产性方面来看,这被认为是愚蠢的,没有效率的做法。在日本,有职员病了或出差了,那么他的工作就会立刻有人代工,他们更注重的是工作的进行情况,而不是责怪那个病了或出差的人。日本的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不能够因为一个人的离职或留空而影响整个集体的发展。
日本人讲究信义廉耻,低头以表尊敬对方,在平日,日本人喜欢寄明信片,书信,以表谢意,歉意等,这属于文礼的范畴,是日本人生活的基本,是“有礼貌”的体现。
随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推进,日本社会上也逐渐出现了像KY(搞不清楚状况)式日本语等等的潮流,这又是日本人寻求“和”精神的一种体现。
丁国旗与石塚晴通交流
演讲结束后同学和老师们对石塚晴通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最后陈访泽做了简短的总结,呼吁同学们多研究,多交流。
石塚教授简介:
石塚教授现任日本国语学会评审委员、汉字训点语学会委员长、东方学会会长等重要学术职务。是研究中国敦煌学、日本汉字学的著名专家。
文字:陈薇
编辑:黎莎
摄影:黄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