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动态
【专题讲座】神户女学院宫田道昭教授:“千岁丸”号上的中日交流佚事
发布日期:2012-04-09

本网讯 历史因细节而真实可感。一百五十年前德川幕府派遣的首艘官方贸易船“千岁丸”号载着年轻的武士们来到了中国上海,展开了近代中日官方交往的历史。9月15日上午,在六教213教室,日本神户女子学院教授宫田道昭再现“千岁丸”号来华两个月间,来访武士与普通中国人民的交往细节,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韦立新教授与日语文化方向的学子们热烈欢迎了前来讲学的宫田道昭教授。

宫田教授认真讲课

为了令在场的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主题,宫田道昭首先详细介绍了讲座主题——“幕末における日中交流の-エピソード”(幕府末期中日交流佚事)的时代背景。他说,只有学习好、理解好当时的社会、经济、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才能够理解当今的日本社会以及中日交往的现状。

据宫田教授介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日本和中国中断了官方交往。直到1862年,即150年前,德川幕府派遣第一艘官方贸易船“千岁丸”号抵达中国上海,这成为近代中日官方交流史的出发点。来华的年轻武士们在中国看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以及他们与中国民众们是如何交往如何对话的,这些本来在历史长河中模糊了的细节,通过一百五十年前来华使节团中四个年轻武士的笔记重新变得清晰。宫田道昭教授摘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并为同学们重点再现了其中一位武士高杉晋作与当时的一位清朝武官陈汝钦的交往过程。

日语学子专心听课

这四名年轻的武士分别是:高杉晋作(萩藩,25岁),名仓予何人(浜松藩,30多岁),日比野辉宽(尾州藩,25岁),纳富介次郎(佐贺藩,18岁)。在上海的两个月,日本武士配着刀、穿着和服裙裤在街上走的话,不管在哪里人们都会围着观看,发出爆笑。日比野辉宽写道:“中国人笑日本人的发髻,日本人笑中国人的辫子,这是文化的差异,而不是哪个更好或那个更美。”中国人笑日本人的发髻,这是因为他们初次见到的缘故,而不是因着尖酸的敌意。

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而彼时的日本也面临着美军舰驶入浦贺港、要求日本开放门户以及国内幕府与藩对立的困境。日本的武士们与中国的改革家们,如王韬等,都同样面对着传统观念与技术创新激烈冲击的时代。在“千岁丸”号来访时,年轻的武士高杉晋作(归国后创建奇兵队,将藩内舆论转化为倒幕的著名人物)在与当时上海县城一位武官的第二次见面中,即直率地提出了他对中国程朱理学的批判,“中国的朱子先生倡导的‘格物致知’和西洋的科学技术——铁造船和大炮有什么不一样吗?”他说,“我们之所以不能造出铁造船和大炮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努力不够。这样下去的话,虽口唱圣人之言,最终只会沦为列强的奴隶。”而后他又为自己的言行向陈汝钦道歉,陈评价其就像孔子口中的“吾党小子”“狂简”,有大志向,行为粗率简单。两人于是引为知己。

宫田教授书写“历史”

宫田道昭将这段细节生动地展现出来,包括两人初见面时的客气开场白、互相道别陈向高杉晋作增送字画时两人的言行,以及高杉晋作拜托陈汝钦为其取字,改动陈汝钦的字“勉生”为“默生”作为自己的字等细节。看起来遥不可及、抽象不可感的历史就这样徐徐在同学们面前展开。

文字:郭美燕

摄影:欧阳雅雯

编辑:邝英华

上一条:【2011中日论坛专题】“东方文化的前景”——记2011年中日文化论坛
下一条:穿越国界,舞动心扉——记“盂兰盆节”日本传统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