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对于外国学习日语、研究日语的人来说,通过了解日本人爱拿什么比喻什么来加深对日语以及日本文化的了解,还是很有意义的。”12月7日下午,来自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揭侠教授在二教116主讲《从惯用句日汉惯用修辞运用上的异同》主题讲座时这样表示。我院全体08级学生、研究生以及日语系教师参加了此次讲座。
揭侠说,比喻在任何语言里都是最主要的修辞方式之一,但在习惯性地选择对象来加以比喻上,即语言在喻体的选择上,往往因语言和民族而异。他指出,日语中有许多惯用的明喻形式,对于日本人来说或许已成为僵化的、了无新意的语言,但其中却蕴含了许多日本文化固有的寓意。这对于学习日语、研究日语和日本文化的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揭侠教授用日汉语双方惯用语的丰富例证表明了这一点。
揭侠教授讲学中
日语惯用比喻三大类
揭侠首先列举38个日语中的惯用比喻。他指出,从与汉语比较对照的角度看,日语惯用比喻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日汉语表达接近者;反映出日本风土人情特点者;显示出日本人独特感觉者。日汉语表达接近,指的是日、汉语使用大致相同的本体和喻体去表现大致相同的意思或者使用不同的喻体表达相似的意思,反映出中国人和日本人感觉或感受上的一致性。比如中文讲“像画一样漂亮”和日语讲“絵に描いたような美しさ”;汉语中的“切身感受”和日语中的“身を切られるような思い”;汉语讲美女“娇滴滴”,日语讲“水の滴るような美しさ”;汉语讲“捅马蜂窝”会带来麻烦,日语讲“蜂の巣をついたような騒ぎ”等等都有着极大的相似。另外,日汉语表达接近还有一部分是日本借用的中国说法,如“たなごころを返すように容易だ”多半是汉语成语“易如反掌”的日译形式。
反映出日本风土人情特点,是说所使用的喻体体现了日本风土文化的某些方面。比如从“大船に乗ったような気持ち”(乘坐大船稳当)可以折射出岛国上的日本人大都有丰富的乘船经历,大都熟悉乘坐大船稳当。但中国北方人大多没有乘船的经历,所以汉语表示为“背靠大树好乘凉”,这显示出日本风土文化的特点及中日文化的不同,也反应出日本人熟悉树木竹子一类的植物,而中国人对马牛驴以及文章较为熟悉。揭侠教授通过许多生动活泼的例证,反映出中日两国因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也体现了两国文化在惯用语选择喻体上的差异
所谓日本人的独特感觉,是指日本人在运用比喻时对喻体具有独特的体会和把握。“綿のように疲れる”(累得像棉花),“歯の抜けたような寂しい感じ”(觉得像掉了牙齿一样痛的寂寞)诸如此类。揭侠说:“这些既细腻又特别的表达是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学习借鉴的。”
演讲现场
汉语惯用比喻的三大特色
接着,揭侠又列举了79个汉语中常见而日本人颇为费解的惯用语比喻。他指出,从与日语比较对照的角度看,这些比喻呈现与典故、传统文化的相关性,反映出中国风土人情及与“吃”密切。
揭侠教授解释道,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中的“西施”是古代美女之名;“冷板凳”“下马威”之说来自古代官场;“半斤八两”出自旧制的衡具,而“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中的“张”“李”“王”则取自《百家姓》中的大姓。揭侠教授在这里补充,人们常将日文中的“痘痕も笑窪”(麻子成了笑酒窝)翻译为“情人眼里出西施”。他提出对此类翻译的看法,他认为这样翻译未尝不可,但是应该先将日文原比喻译出来,让人们了解到另一个民族使用的本喻体情况从而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不少比喻反映出中国的风土人情。这里指的是中国人特别爱以陆上动物作为喻体,比如牛(“牵着鼻子走”)、羊(“顺手牵羊”)、虎(“如虎添翼”)等。与中国不同,日语中的比喻特别喜欢以鱼作为喻体。汉语讲“添枝加叶”“添油加醋”,到日语里就成了“尾鰭をつける”——添鱼尾加鱼鳍了。这体现出了中日文化的差异。最后,揭侠指出,汉语中的许多比喻还常常以“吃”说事。“油瓶倒了也懒得扶”、“添油加醋”、“露馅”、“捞油水”、“喝西北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吃有关联,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在日常的比喻中可见一斑。
揭侠教授最后谦虚地表示,这只是他个人的一个学习心得报告,希望能够给正在学习日语的同学们有所帮助,有所启发。
文字:郭美燕
摄影/编辑:陈红霞